很多人喜歡通過微信聊天溝通工作,是因為:如果不跟別人聊天,他就沒辦法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述出來。
讓他自己獨立地、一次性地、系統性地、完整地、不帶歧義地描述自己的想法,他做不到。
你讓他寫一封郵件,或者用一個文檔,或者稍微系統一些的一段文字,來表述他的想法。他抓耳撈腮半天寫不出來。
即使寫出來了,也是很不完整。或者沒有站在讀者的角度,考慮對方是不是理解,是不是對背景信息交代充分了。這導致,你非得追問他很多問題,才能慢慢地把前因后果,全部“掏出來”。
所以,這樣的人,會覺得微信非常高效。
不需要他事先系統地梳理自己的想法。
只要聊,邊聊邊產生想法。在你問我答的過程中,通過別人的思考,別人因為聽不懂他而發出的追問,把自己的思路整理出來。
于是,這樣的人,會覺得郵件非常低效。
一是,他沒有辦法通過一封郵件完整的描述自己的想法。想半天都寫不出來幾個字。
二是,如果他一封郵件里表述不完整,別人就需要再次、甚至多次追問他。每次追問,都是一次郵件來往。郵件來往通常不是即時性的。這就導致這個“追問”的過程得持續很久。
但是,對于接受信息的對方來說,這種微信聊天的溝通就非常低效了。
一方面,耗時間。
你自己思考30分鐘,給我寫個郵件,我花3分鐘看完,兩個人一共消耗33分鐘。你通過微信聊天拉著我跟你一起思考,聊了30分鐘,兩個人一共消耗60分鐘。
另一方面,不方便。
我每次要回憶這次溝通的成果,都需要前前后后把聊天記錄整理一下,才能在其中找到若干條可以視為溝通成果的對話。每次回憶都要重復這個過程,以至于有時候不得不自己對這次微信溝通做一個非正式的會議紀要。
所以,一般誰要是跟我聊天說事情,我一旦發現這次聊天是這個目的,我就會讓對方想明白了,寫段文字發給我。雖然很多人寫的文字,不能一次性讓我明白,還是需要我追問幾次,但多少減少了一些聊天。
當然,對于很多人而言,對方是他的甲方或領導,他沒有辦法這樣要求對方。但是,如果你發現對方是這樣的工作作風,那么至少你可以斷定,對方自己都沒有思路,或者思維能力很差。